字体
关灯
上一页 回目录    收藏 下一章

第三九六章 井田(2/2)

“我不是指渠道,而是指泾水,主流在引导泾水东南下,我用渠首塘迫使泾水东北下而进入郑白渠,两流争水。

恩师,若是你站在中间,想不东南下,也想不东北下,那可能吗?

并且你声名在外,想不表态。

也有人迫使你表态,到时候你怎么办?”

“实际国家主要原因还是贫富不均。

如果实行井田,那就好了。”

“井田?”王巨差一点吓跌倒在地上,又问:“恩师,如何井田?”

据传夏商周时,耕地整齐规划,道路与渠道纵横交错,土地让这些道路与沟渠隔成方块,形状象一个井字,所以叫井田。

井田属周王所有,分给庶民使用,领主可以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,但不得买卖与转让,同时要向王室交纳一定的贡赋。

但这个井田也有区别,周边为私田,中间则是公田。

具体的,宋朝无法考证,后人也无法考证。

不过后人可能看待它时,更科学一点,肯定产生了许多弊病,不然商鞅变法时都不会提出废井田,开阡陌。

实际后来士大夫眼中的井田制已经不是上古时的井田制了,而且宋朝不是张载率先提出的井田,是李觏,可能他也意识到豪强的强大,这个井田制讲得很模糊,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矛盾。

张载的井田则比较清晰一点。

先将所有土地收为国有,按照上古井田法,将天下之地棋布画定,分给农民。

分得的田地不准出租与招佃,由国家统一征十分之一的税收。

“主户反对呢?”

“国家可以做一些谦让,按照他们原有土地多少,分给他们一个田官,这些田官可以收一定区域内的什一税。

等到一二十年后,田官择贤。”

“也就是要交给国家了?”

“差不多吧,这样就能安抚他们的反对声。”

实际呢,这些思想最终目标,只是三个字:均田地。

在中国整个历史上,只有tg办到了。

那死了多少人,闹出了多大的风波?

而且有了主义,有了革命,有了外强倭寇的入侵,内部有了施行的前提,外面压力也给了施行的可能,这才成功实现的。

但在这个皇权时代,能实行均田地?

实际真不能怪张载,都是好心,二程也提出来了,后来继续有人提,到了明朝又开始提,黄宗羲还刻意从屯田去论证井田制的可行性。

实际就是对这种均田地制度的渴望。

“恩师,唐朝实行了均田令吧?”

“是啊,开始执行得很好的,后来败坏了,由是唐朝衰落。”

“恩师,不是啊,唐朝能实行均田令,那只是部分的均田令,你想一想,唐朝立国以后有多少户人口,那么大的地方,只有两百万户,多少地方人烟荒芜。

空闲的土地太多了,所以才能部分实行均田令,但恩师,你再细想一下史书,唐朝没有瓜分豪强门阀的土地?

没有啊。

况且现在我朝户数到了一千多万户。

倒有是一个地方实行了均田制,也就是恩师想要的井田制,那就是王小波张顺叛乱时,执行的政策。

能实行,但实行的前提,是将我大宋推翻,重新成立一个朝廷。

再将所有大主户杀死,还要立功将臣们不再贪婪耕地封赏,那才可能实行。

恩师,你确信要这么做?”(未完待续……)
本章已完成!
上一页 回目录    收藏 下一章